李在明政府政策及其对造船业竞争格局的影响

韩国或将在新形势下,重新将造船业“锚定”为国家竞争力核心资产之一,试图通过国家战略重塑产业生态;

李在明的竞选承诺把造船业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预示韩国政府的“角色”将从过去相对被动的“守护人”,转变为积极主动的产业推动者;

即便韩国新政府具有较强意志力推进产业政策,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受体制内外多重因素的掣肘;

韩国船企可能通过合作为美方建造军用或商用船舶,从而部分填补美国船舶工业的空白。

近年来,全球造船市场在能源结构转型、绿色低碳浪潮及地缘政治重塑等多重因素推动下,进入结构性调整的新周期。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格局,韩国新任总统李在明在竞选期间即罕见地将造船业提升至韩国新的国家愿景“韩国倡议(K-initiative)”核心资产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以K-造船业打造海洋强国”的愿景。这不仅传递出韩国新一届政府对制造业基础再造的高度关注,也释放出其在产业政策层面可能出现系统性调整的信号。

随着李在明政府上台,其在造船业领域的一系列动向逐步显现:强化与美国的战略合作、强调智能与绿色船型的未来竞争力、倡导构建公共主导的产业支持体系。这些政策倾向预示着,韩国或将在新形势下,重新将造船业“锚定”为国家竞争力核心资产之一,试图通过国家战略重塑产业生态。其举措将对中韩造船业竞争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竞选期间承诺重塑造船业

在韩国总统竞选期间,主要候选人纷纷打出“造船牌”争取选民支持,并积极围绕造船业给出承诺。这种竞选氛围反映出韩国政治精英对造船业的共识:在全球造船市场竞争加剧的大背景下,振兴造船业已成为获取民意支持和重振经济信心的重要抓手。

国民力量党候选人金文洙在蔚山拉票时,力赞HD现代重工的世界级地位,强调韩国具备为美国建造军舰和潜艇的能力,宣称其如当选将推动建造核动力潜艇、发展以HD现代重工为代表的“K-军工”产业。

共同民主党候选人李在明则将造船业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明确提出“以K-造船业打造海洋强国”的愿景,将其视作韩国新的国家愿景核心资产。他在竞选纲领中公布了一系列面向造船业未来发展的政策承诺,核心目标是将韩国从造船强国升级为引领全球的海洋强国。

李在明强调造船业对韩国出口和就业的关键作用,宣称若当选将通过五大战略助力韩国实现这一目标,包括:抢占智能与环保型未来船舶市场、支持以“能源高速公路”为依托的风电安装船等新兴领域、推动船舶制造体系高端化、增强中小造船企业竞争力、实现特种船建造技术领先以及培育舰船维护、修理与大修(MRO)产业。

李在明主张大力支持环保燃料动力船舶原创技术研发,推动自主航行智能船舶的实证和商业化,占领未来智能航运市场。同时,他承诺解决制约行业发展的融资难题,要求银行及时提供预付款保函(RG),加大韩国贸易保险公社的担保支持力度,为船企接单创造条件。在这一思路下,他甚至提出,将韩国最大航运企业HMM的总部从首尔迁至港口城市釜山,以强化造船业与航运业的联动发展。这一系列举措表明,李在明政府有意从国家战略高度出发,全方位重振韩国造船业的竞争力,展现出新政府倾向于将造船业作为国家战略支柱产业来培育的强烈意愿。总体而言,李在明的竞选承诺把造船业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预示韩国政府的“角色”将从过去相对被动的“守护人”,转变为积极主动的产业推动者。

上任后造船业政策初现端倪

李在明就任后,韩国新一届政府围绕造船业的政策轮廓已初现端倪。其一系列早期动作显示,韩国政府正朝着竞选纲领规划的方向发力,但在政策落地过程中已开始显现各方利益博弈的影子。

李在明兑现竞选承诺,要求将韩国海洋水产部和国有控股航运巨头HMM总部迁往釜山,以实现将釜山打造为“东亚海洋之都”的构想。但这一中央政府主导的布局调整很快遭遇阻力。HMM陆上员工工会公开发表声明,强烈反对政府将该公司总部强行南迁,认为这将严重侵犯上市公司的经营自主权和员工家庭稳定。工会警告称,如政府一意孤行,将采取坚决行动应对,并敦促立即撤回搬迁计划。由于劳资双方对立明显,加之牵涉管理层和股东利益,各方围绕HMM搬迁的协商博弈可能旷日持久。

同时,李在明在今年5月16日到群山地区拉票时还表示:“只要政府发挥作用,群山造船业一定能够复苏。”同时,他明确提出了完全重启HD现代重工群山船厂、使其恢复整船建造业务的主张。这一表态被视为群山船厂“命运的转折点”。群山地方政企寄望他上台后出台实质性举措,如优先将公共船舶建造项目交给群山船厂、提供中长期订单支持、设立专门的“造船产业控制塔”等。然而,HD现代重工仍把“观望市场动向”作为决定群山船厂完全重启与否的依据,对恢复其整船建造业务持消极态度。这被当地舆论称为“明显的战略回避”,即在船市需求旺盛的情况下刻意回避群山船厂完全重启议题。

以上事件凸显出,即便韩国新政府具有较强意志力推进产业政策,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受体制内外多重因素的掣肘。韩国新政府必须提高地方和各利益主体对其政策的接受度,否则政策落实过程中将充满变数。如何减小企业商业考量与区域均衡发展诉求的差异,也是韩国新政府面临的考验。可以预见,未来一段时间内,韩国造船业政策的推行将伴随各种形式的利益博弈,政策效果也将因此呈现不确定性。

“务实外交”打开订单新突破口

在全球竞争与地缘政治因素交织的情况下,美国特朗普政府主动释放出与韩国深化造船领域合作的信号,被韩国业界视为千载难逢的机遇。

韩国政府无论是尹锡悦执政期间还是李在明上台后,都对韩美造船业合作表现出了浓厚兴趣,并将其视为增加订单、提升技术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李在明2025年年初以在野党领袖身份出席“韩美同盟与造船产业、K-军工产业前景”座谈会时就表示,美国政府表现出重振本国造船业的强烈意愿,但美国造船业已无全球竞争优势;韩国虽面临中国赶超的压力,却依然拥有技术和经验优势。他认为,如果韩国充分发挥这一优势,与美国在造船领域展开更紧密合作,将有望为韩国带来更多订单和新的发展机遇。

李在明进一步透露,美国国会正推动立法,鼓励盟国参与美国军舰建造。这意味着韩国船企可能通过合作为美方建造军用或商用船舶,从而部分填补美国船舶工业的空白。

在座谈会上,韩国三大船企(HD现代重工、韩华海洋、三星重工)的代表也积极献策,呼吁政府提供环保船舶技术开发预算支持、设立军工出口振兴基金、加大对中小船企金融支持力度及放宽对军用船舶维修的限制等。这些建议得到李在明的正面回应,他表示将探索通过国会履职和财政支持来落实相关合作。

可以看出,强化韩美造船业合作已成为韩国政府和业界必然实施的一项战略。一方面,若抓住美国重建本土造船业的机遇,韩国或可优先承接来自美国的商船和军舰订单,弥补自身订单不足的“短板”并巩固高端船型市场。而美国为遏制中国在船舶制造领域的主导地位,倾向于将部分订单转向盟友国家,这为韩国提供了机会窗口。韩国经济界也建议韩国造船业把握美国重振造船业的机遇,聚焦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破冰船等领域与美方展开合作,争取成为美国造船业重建的最大受益者。另一方面,通过与美国的技术和生产合作,韩国造船业在海洋防务装备等新领域也将获得订单并积累经验,这有助于“K-军工”战略的实施。

上述动向表明,李在明政府的造船业政策逻辑中包含了以同盟合作拓展海外市场的思路,既服务于韩美同盟关系,也在经济上为韩国船企开辟订单来源新渠道。在中美博弈日趋激烈的背景下,这种策略具有一定的现实合理性。

高度重视绿色与数智化

顺应全球航运业绿色转型和智能化趋势,韩国新一届政府在造船政策上透露出进一步向智能、环保船舶倾斜的意图。李在明的竞选纲领把“智能与环保型未来船舶”放在六大举措之首,强调韩国必须抢占这一新兴市场的制高点。

与此同时,智能航运技术也是其政策关注的重点。韩国致力保持其在高技术船型上的传统优势,投入资源研发自主航行系统、远程船舶操控以及船岸一体化智能管理平台等。李在明曾表示,将通过实证项目积极主导智能船舶发展,使韩国在这一领域保持先发优势。可以预见,韩国新政府大概率会继续瞄准这一方向,通过产学研合作、试点示范等手段,加快智能航运技术的商业化应用。韩国还计划推动船舶制造体系数字化转型,提升建造效率和质量,以摆脱对低成本劳动力的过度依赖。

这些举措表明,面向碳中和及数字时代的产业升级已成为韩国造船政策的重要着力点。韩国新政府倾向于用“技术牌”压制“成本牌”,在与中国等竞争对手的较量中巩固自身在高端船舶和绿色船舶市场上的领先地位。这种布局既顺应了国际海事组织(IMO)环保规范不断趋严的趋势,也是对全球船东需求变化的主动适应。当前,韩国船企手持订单中LNG运输船、超大型集装箱船等高附加值船型占比高,正是得益于过去几年其在绿色、高技术方面的提前“卡位”。

可以推断,李在明政府若践行竞选承诺,将更倾向于在政策和资金上支持绿色智能船舶研发、建造,以保持韩国在全球造船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药方”疗效仍待观察

综合以上方面,可以梳理出李在明政府在造船产业政策上的逻辑主线:以科技和合作为支点,撬动产业振兴,综合施策以应对中国竞争。

首先,从科技升级角度,韩国新政府深知韩国在劳动力成本和产能规模上已难以与中国抗衡,因此转而通过巩固在高技术、高附加值领域的优势来实现差异化竞争。无论是强调研制智能船舶和环保船舶,还是扶持特种船和军民两用船舶生产企业,都是在力图摆脱同质化竞争,走“以质取胜”之路。这一逻辑符合韩国由“造船强国”转型为“海洋强国”的战略诉求,即以创新巩固国家竞争力。同时,其政策重视提升产业链韧性:通过支持中小船企、发展配套和MRO业务等措施,韩国意在改变以往过度依赖三大船企、订单结构较为单一的局面,打造更加稳健的产业生态。这实际上也是吸取教训之举——韩国上一次造船业低迷期(2016年前后),中小型船厂大量倒闭、产业空心化的问题至今仍令人警醒。李在明提出增强中小企业竞争力,正是希望举全国之力补齐韩国造船业的结构性“短板”,为下一个市场低谷提前做好准备。

其次,从国际合作和市场开拓角度,韩国新政府倾向于借力外交拓市场。强化韩美合作、争取盟友订单,其背后不仅是经济考量,也是外交战略的一环。面对体量巨大的中国造船业,韩国选择与美国等盟友合作,共享技术标准、交换订单信息,形成某种联盟,以避免在全球市场上被中国全面压制。特别是在军船和高技术商船领域,美西方对中国的防范为韩国提供了“缝隙”。李在明充分利用这一点,希望在获取订单的同时深化韩美同盟,可谓一举两得。当然,这种逻辑也有风险:一旦国际形势变化,过度依赖某一市场可能引发新的不确定性。因此,韩国政府对外合作采取“经济务实+风险平衡”的态度,在技术共享、防务出口等敏感问题上仍较为克制,以免刺激周边或“引火烧身”。

更重要的一点是,韩国新政府造船业政策的走向应被放在中韩造船业的竞争格局中去审视。当前,全球造船业总体上仍处于新一轮“超级周期”阶段,但中韩两国的表现迥异:2023~2024年中国船厂承接了近70%的全球新船订单,总量约为韩国的4倍,而韩国在全球新造船市场所占份额跌至8年来新低。这一结构性差距令韩国业界深感压力。尽管韩国船企的订单簿上仍有生产排期3年以上的高价船订单,但其长期竞争力堪忧——若只聚焦于少数高端船型而放弃主流市场,则未来可能陷入“塔基规模”难以支撑“塔尖优势”的困境。因此,韩国造船业内也有人建议政府加大对中小型船企的扶持力度,扩大整体产能,并在集装箱船、散货船等主流船型领域同样全力争取订单,以防被全面甩开。

李在明在竞选中提出的诸多举措正是契合了这些呼声,如扶持中小船厂、加大金融援助力度等,就是为了提升韩国造船业全行业的接单和交付能力,不让中国独占市场增量。又如,李在明还强调要重视造船业人才的培养及改善待遇问题,意在打破劳动力“瓶颈”,提高生产效率,从而缩小与中国的差距。

可以说,李在明政府的政策是将造船业视为国家综合实力竞赛中的关键战场,令造船业背负着经济、就业、科技乃至外交多重使命。其背后的逻辑在于:唯有在技术和产业生态上做加法、在合作和市场上找变量,韩国造船业才能在与中国的较量中守住“阵地”并伺机突破。正如群山船厂的命运所展现出的,船企单靠政府扶持复产并不足以重现当年辉煌,还需开展结构性变革并把握外部机遇。当地官员期望总统和财阀集团的承诺不只是“纸上谈兵”,也恰恰折射出韩国造船业复兴的关键所在:政策“药方”已经开出,但“疗效”如何还取决于执行力度和内外环境。

作者:耿北岭 王楚/中国船舶集团经济研究中心

文章来源:国际船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