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力重工携119艘订单借壳*ST松发上市,厦门象屿、国信集团复制“收购—技改—锁单”模式,集体唤醒STX大连等沉寂十年的民营“僵尸船厂”。
8月11日,广东松发陶瓷股份有限公司(*ST松发;603268.SH )发布公告,宣布公司近40亿元配套融资落地,此举意味着这家陶瓷制造企业正式转型为船舶及高端装备制造企业,随着恒力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恒力重工)资产注入,不仅让*ST松发摆脱退市风险,更使其成为造船板块新贵。作为盘活僵尸产能的代表,恒力重工将STX(大连)造船有限公司(STX大连)闲置近十年的船厂进行改造,截至2025年6月,该船厂已手握119艘船舶订单,排期至2029年,跻身全球第四大造船厂(克拉克森统计,截至2024年)。两家国有企业厦门象屿股份有限公司(厦门象屿;600057.SH )、江苏国信集团有限公司(国信集团)用相似的“收购—技改—锁单”剧本,让一批曾被贴上“僵尸产能”标签的民营船厂“复活”。
废墟起跳 盘活STX大连的恒力风暴
恒力重工的崛起始于一宗极具象征意义的资产并购。2022年7月,恒力集团以17.29亿元拍得STX大连闲置近十年的资产包,含4座船坞、3条生产线及127公顷临海土地。此后,该船厂追加32.11亿元进行基础设施改造。2023年1月,恒力重工一期“海洋工厂”正式投产,当年9月即斩获首笔外部订单——希腊船东4艘超大型油轮(VLCC),合同总额5.2亿美元。从资产交割到首船开工,仅用时14个月,被业内称为“废墟上的造船新势力”。
产能释放的节奏直接决定恒力重工的扩张速度。“海洋工厂”投产后,园区形成年加工钢材100万吨、造船产能630万DWT、可年交付船舶40艘的规模。2024年8月15日,总投资逾110亿元的二期“未来工厂”破土动工,新建2座单长约860米的超大型干船坞,并配备4台2000吨龙门吊,最大起重能力达3200吨,新增产能达420万DWT。2025年1月15日,“未来工厂”提前投产,将钢材年加工量提升至230万吨、船用发动机年产能扩大到180台,且实现LNG、LPG、甲醇、氨四种双燃料发动机全覆盖。两大工厂全面达产后,恒力重工将形成超过710万DWT的年造船能力,有望成为中国最大的单体船厂。
支撑其产能快速爬坡的是一条贯穿设计、制造到配套的硬核技术链。恒力重工设立的船舶设计研究中心,仅用2年时间完成MARK III薄膜型LNG围护系统模拟舱施工与GTT资质认证,并获得英国劳氏船级社(LR)、美国船级社(ABS)、挪威船级社(DNV)、法国船级社(BV)等8家国际船级社认可。低速机领域,公司斥资9.8亿元引进MAN B&W全套专利,建成中国首个民营低速机工厂。制造端,船厂全面导入“模块化预制+数字孪生”工艺:船体分段预制精度98%,坞内搭载周期缩短至45天,较行业平均快30%,2024年年底前已交付的4艘船舶,较合同期分别提前58天、45天、69天、94天。今年1月交付的2艘8.2万DWT级散货船更是提前160天交付。配套端,恒力重工母公司恒力集团拥有1700万吨/年PTA(Purified Terephthalic Acid,精对苯二甲酸),该产能在全球占据龙头地位。同时拥有800万吨/年聚酯及完备石化副产氢、甲醇、氨供应链,可为新造船提供低于市场价的绿色燃料,形成“船+燃料”一体化交付能力。
订单结构的变化最能说明恒力重工的竞争力跃迁。根据克拉克森的数据,2023年恒力重工新接订单399.4万DWT,位列中国第6,全球第9;2024年接获56艘新造船订单(超1000万DWT),按接单量计,跻身全球第四大造船厂。2025年上半年,在全球新签订单量排名与手持订单量排名中,恒力重工均位列第10。
从其订单结构看(见表1),截至2025年6月,恒力重工手持119艘船舶订单,其中26艘为集装箱船订单,占比达21.85%,均为22000TEU型LNG双燃料超大型船订单,这些订单全来自地中海航运(MSC);手持干散货船达62艘,位居全球第一。按下单数量,前三大干散货船运营商均来自海外,分别是希腊船王George Procopiou旗下的干散货船公司Sea Traders、德国船东Reederei H. Vogemann以及希腊船东Laskaridis Mrtm。油轮订单共计11艘,均为30.6万DWT级VLCC,其中9艘来自母公司恒力集团;2艘来自希腊船王George Procopiou旗下油轮公司Dynacom Tankers Management;4艘来自以色列船东Eastaway(EPS)。超大型矿砂船(VLOC)共计6艘,每船达32.5万DWT级,船东为新加坡韦立国际集团(Winning International Group),该批船舶采用甲醇预留设计。恒力重工还手持10艘成品油轮及4艘液化石油气(LPG)船订单。目前该船厂高附加值船型占比已由2023年的12%升至如今的37%,并从单一散货船建造商成长为可同时量产VLCC、VLOC、超大型集装箱船以及LNG运输船的全谱系船厂,船期已排至2029年。
《航运交易公报》根据公开资料,发现今年前7月,恒力重工共交付船舶6艘(见表2),包括5艘8.2万DWT级干散货船及1艘30.6万DWT级VLCC。其中5艘干散货船船东分别是渤海远洋、德国Reederei H. Vogemann以及来自希腊的Laskaridis Maritime。
资本市场上,恒力重工正通过“资产注入+订单锁定+资本上市”的三连跳,将STX大连从“僵尸”变身“现金牛”。在恒力重工100%股权未置入*ST松发前,该公司已连续3年亏损:2021—2023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3.09亿元、-1.71亿元、-1.17亿元,累计亏损近12亿元;2024年已处于退市边缘。随着恒力重工100%股权在2025年5月完成交割并正式置入,该公司主营财务面貌立刻改写。2025年半年度业绩预告显示,*ST松发预计归母净利润5.8亿~7亿元,一举扭亏为盈。
8月11日晚间,*ST松发发布公告称,公司重大资产置换及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项目顺利完成,近40亿元配套融资获得19名投资者认购,包括头部公募基金、私募及产业资本。其中UBS AG、财通基金、中信金融资产获配金额较大,显示出对恒力重工未来发展的强烈信心。
抄底明德 再吞宏强的象屿剧本
厦门象屿股份有限公司(厦门象屿;600057.SH)把两次司法竞拍写进同一类“抄底剧本”。2014年12月,曾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首批51家造船“白名单”的南通明德重工有限公司(明德重工)因连续亏损被法院裁定破产,彼时厂区停工、设备锈蚀、职工遣散,账面资产评估值14.7亿元却无人问津(流拍4次)。直到2017年1月21日,淘宝网司法拍卖平台落槌,此时厦门象屿旗下子公司南通象屿海洋装备有限公司(象屿海装,为厦门象屿旗下造船业务经营主体)以5.7亿元底价独拍获得明德重工全部资产。象屿海装并非简单“抄底”,而是借此一次性补全高端液货船产能,同时获得长江南通段稀缺深水岸线。破产前,明德重工不锈钢化学品船手持订单量一度全球第一,且拥有30万吨级深水舾装码头与5万吨级船台,与象屿海装正在扩张的金属、石化供应链天然对接。收购完成后,象屿海装追加3亿元技改资金,2018年8月即交付首艘38800吨双相不锈钢化学品船,盘活明德重工资产。随后3年,象屿海装将化学品船、散货船并行扩产。根据厦门象屿《2024年年报》,Ultramax 系列优势散货船在手订单量全球领先,1万吨以下化学品船在手订单量全球居首,报告期末在手订单合计达89艘,公司紧跟绿色化、智能化发展趋势,研发的“吉象”系列散货船、MR油轮及多货品双相不锈钢化学品船,通过优化线型、风阻,增加转子风帆等,实现了更低的全船综合油耗、更大的载重量和舱容,公司在全球“绿色转型”的东风下,手持订单排产至2029年。今年7月,象屿海装确认获得首份21万吨级超大型散货船订单,此举标志着公司向更高载重、更加绿色拓展。
明德重工的“抄底”经验为象屿海装提供“逆周期并购+技改升级+供应链协同”的复制模板。2023年10月,江苏宏强船舶重工有限公司(宏强船舶重工)因资不抵债进入破产清算,评估价3.53亿元的资产包被象屿海装在2024年8月以4.4亿元拍下,并成立启东象屿海洋装备有限责任公司(启东象屿海装)。自此,启动象屿海装拥有原属于宏强船舶重工的三座船台(5万、8万、10万吨级各一)和682米长江岸线,补全象屿海装在散货船大型化与岸线资源上的缺口。交割后,象屿海装沿用明德路径,先封存厂区、盘点设备,再投入2亿元进行智能化改造,600吨龙门吊经数控升级后定位精度提高30%。2025年8月1日,启东象屿海装正式投产,首制1.6万吨海缆敷设船开工,标志着宏强船舶重工资产全面复产。
业内人士透露,厦门象屿收购两家破产企业更深层的意图或是把造船能力嵌入集团3666.7亿元营业收入(2024年数据)的供应链网络。厦门象屿在《关于对上海证券交易所年报监管工作函的回复公告》中提到:“收购明德重工旨在发挥产业链运营优势,为象屿海装在造船接单、大宗商品原材料供应等方面进行赋能,助力象屿海装的业务发展,并实现公司金属板块产业链延伸的战略布局。”同时,南通地处长江经济带与长三角交汇点,船舶和海工产能分别占全国10%和25%,南通市骨干船企手持订单多排至2026年年底,生产任务饱满,象屿海装正看中南通的“地利”及产业虹吸效应。
国资接盘、苏豪整合的舜天“逆袭”
扬州舜天船舶(舜天船舶)的“复活”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原母公司江苏舜天船舶股份有限公司在2016年因严重亏损宣布破产重组,成为中国首个破产的上市船企。此后,江苏国信集团通过注资换股等方式对其进行挽救,成立江苏舜天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接手重组资产。2024年,苏豪控股集团实施了舜天机械、舜天五矿、舜天资产3家公司的合并重组,组建苏豪创新科技集团,为舜天船舶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此外,全球船舶需求的回升以及对绿色航运的需求增加,也为舜天船舶的复活提供了市场机遇。
目前,舜天船舶的发展态势良好。其占地面积约1050亩,岸线长930米,拥有船坞1座、船台1座、舾装码头2座,配备两台500吨龙门吊,拥有先进的造船专用设备,主要产品为10万吨级以下的散货船、集装箱船、重吊船、多用途船、海洋工程船等。在手订单充足,已排至2027年。2024年5月,舜天船舶与Sea Traders、国银金租、江苏远洋等国内外船东共计签订10艘63500DWT级散货船建造合同,合同金额约3.2亿美元,另有8艘新船订单正在洽谈中。
舜天船舶在造船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其先进的造船设备和丰富的行业经验上。其拥有先进的造船专用设备,能够建造10万吨级以下的多种船型。此外,其在绿色技术领域的研发力度也在不断加大,拟投入3000余万元,通过设备设施更新改造、环保节能改造,进一步提升扬州船厂的设施设备技术水准。
业内人士告诉《航运交易公报》,东方重工、庄吉船业、正和造船等2015年前后倒下的民营船厂,也在2024年开始出现“技术性复活”迹象。舟山长宏国际拟接盘破产重整后的金海智造,原中国熔盛重工有限公司以“江苏新熔重工有限公司”的身份重启熔盛基地。它们的路径大抵相同:先由产业资本或原管理层低价收购资产,再借助绿色船型订单锁定现金流,最后通过资本市场完成融资闭环。历史证明,破产资产的价值取决于周期长度,而2024—2025年绿色需求窗口,正让这些曾经的“僵尸”在超级周期中重新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