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韩国韩华海洋同现代工程与建设公司(Hyundai E&C)签署了《关于国内海上风电项目合作的谅解备忘录(MOU)》,计划以新安海上风电项目为起点,组建“海上风电团队”,构建长期伙伴关系。
双方强调,此举是为了强化韩国国内海上风电产业核心供应链的国产化与能源安全保障。根据协议,双方决定建立EPC(设计、采购、施工)合作关系,并为提升国内供应网络的自主化水平加强协作。
其中,韩华海洋将自主建造可安装15MW(兆瓦)级海上风力发电机的大型海上风电安装船(WTIV,Wind Turbine Installation Vessel),预计2028年上半年投入使用,为供应链国产化贡献力量。
2024年12月,韩华海洋以1881亿韩元(约合9.7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收购了韩华工程建设(Hanwha Engineering & Construction)的风电业务,已获得包括新安项目在内的总装机容量为2GW(吉瓦,1百万千瓦)的海上风电项目许可,具备同步推进开发与施工的能力,正逐步扩大在海上风电市场的影响力。在此基础上,依托大型WTIV的建造经验,韩华海洋已奠定自主供应国内海上风电核心装备的基础。
同时,去年年底,韩华海洋已获得现代工程与建设公司一艘可安装15MW级海上风力发电机的大型WTIV订单,每艘价格在7000亿至8000亿韩元(约合35亿~40亿元人民币)。该型WTIV的年安装能力可达 700至 800 兆瓦。
根据韩国政府公布的《第十次电力供需基本规划》,到2030年海上风电总装机目标为14.3GW,这意味着年均需建设2GW的海上风电项目。然而,此前由于缺乏大型 WTIV,韩国在海上风电建设市场的竞争中与欧洲和中国相比处于劣势。
韩国业界普遍认为,这份大型 WTIV订单释放出强烈信号,标志着长期由海外资本主导的韩国海上风电市场迈向独立自主发展阶段。
事实上,在 WTIV 建造领域,韩国船企的实力位居世界第一。截至目前,韩华海洋已承接了4艘,交付了2艘,三星重工也承接了 3 艘。但尴尬的是,这些WTIV均是为海外船东建造,韩国能源及建设业界仅拥有一艘可安装 5 - 10 兆瓦级中小型发电机的 WTIV。随着海上风力发电机主流升级为 15 兆瓦级大型发电机,韩国在实际运营中几近陷入无适配 WTIV 可用的困境,无奈之下,只能租用海外船东的大型WTIV。
在海上风电价值链中,韩华海洋最领先的领域就是大型WTIV建造,是韩国船企中承接该型船订单最多以及建造业绩最多的企业,其中包括向丹麦海上风电公司交付的韩国建造的首艘大型WTIV,总长148米,型宽56米,一次可装载5台15兆瓦的大型海上风力涡轮机,可安装在水深达65米的水域。
现代工程与建设公司是韩国海上风电EPC领域的领军企业,拥有韩国西南海实证园区以及济州翰林海上风电园区的施工经验,此次将作为施工出资方及联合承包商参与新安项目。
新安海上风电项目计划于今年10月签订金融协议并开工,该项目位于韩国全罗南道新安郡地区20 ~ 30公里距离的海面,将分3个阶段,到2029年完成建设8.2GW容量的海上风电基地。
签约双方决定以签署此次协议为契机,以新安项目为范例,共同参与今后的韩国国内海上风电项目。此外,现代工程与建设公司推进的其他海上风电项目也将投入韩华海洋建造的大型WTIV。
目前,韩国海上风电项目的施工现场仍依赖变更国籍后投入的在中国运营的船舶,或从中国船厂建造并引进大型WTIV,这种结构被韩国认为会威胁国内供应链、提高海外依赖度。因此,双方签署此次协议被评价为韩国民间率先推动供应链国产化、强化能源安全的重要契机。
值得一提的是,现阶段全球具备建造 WTIV 能力的国家仅有韩国和中国。WTIV 作为高附加值船舶,单艘造价高达 7000 亿 - 8000 亿韩元。据悉,韩国从海外船东租赁 WTIV 的费用在短短 1 年内就飙升了24%。此外,安装海上风力发电机时需要精细勘察海底地形,已涉及国家安全层面的问题。因此,随着韩国船企在大型 WTIV 接单领域业绩的积累,未来美国、欧洲等海上风电需求旺盛的国家选择韩国船企建造的大型 WTIV的可能性也将大大增加。
韩华海洋代表理事金希澈在签约仪式上表示:“为保障国内海上风电市场安全,从初期阶段强化供应链至关重要。通过双方的合作,将最大化地实现技术协同效应,为稳定供应清洁能源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