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晚,中国国内“民营造船第一股”——松发股份披露了完成重大资产重组后的首份定期报告。
报告显示:上半年,松发股份实现营业收入约66.79亿元,同比增长315.49%;实现利润总额约8.78亿元,同比增长16156.55%;实现归母净利润约6.48亿元,扣非净利润约1.16亿元,均实现大幅扭亏为盈,盈利能力实现根本性改善。恒力重工2025年上半年实际实现净利润约7.22亿元,扣非净利润约6.59亿元;其中,本年期初至合并日实现净利润约5.23亿元,根据法规计入松发股份合并报表非经常性损益。
对比陶瓷资产业务2024年亏损的困境,这一根本性逆袭得益于一场堪称典范的重大资产重组:松发股份毅然告别传统日用陶瓷制造领域,“卸旧甲、换新装”,将承载着中国高端制造雄心的船舶及高端装备资产——恒力重工整体注入。
报告期内,松发股份通过实施重大资产置换及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置入恒力重工100%股权,主营业务发生重大变化,由陶瓷制造业务变更为船舶及高端装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打造世界一流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船舶制造及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公司业务涵盖发动机自主生产、船舶制造等多个环节,主要产品包括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及气体运输船等。
本次重组是“并购六条”政策实施以来首宗获批的上市公司跨界并购案例,为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提供了新范式。
松发股份重组成效立竿见影。从公告内容看,业绩能够实现大幅增长的原因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2025年资产重组实施完成后新并表的造船业务盈利能力显著增强,大幅提升并增厚了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与业绩表现。恒力重工“海洋工厂”已全部投产,“未来工厂”产能逐步释放,届时将成为全球单体规模最大、配套最完备的造船基地。另一方面是得益于船舶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环保法规与政策持续收紧、全球海运贸易量稳步增长等多重因素的共同推动,船舶市场需求迅速增长并持续扩大。
与此同时,公司经营管理层在市场承揽、生产经营和研发创新等全环节协同发力,打造全船型接单能力、提升全流程管控能力和加强全方位创新能力,多举并措使得公司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目前,恒力重工手持订单量和新签订单数量均位居全球大型远洋船舶制造商前列,生产排期已安排至2029年,充分彰显了公司在全球船舶制造领域的强大竞争力与综合实力。
报告期内,恒力重工通过与法国工程公司GTT公司签署大型LNG船薄膜维护系统专利合作协议,成为国内第二家获此资质、具备大型LNG船建造能力的民营船企。
随着“未来工厂”项目的全面投产,恒力重工钢材年加工量将达到230万吨左右,可实现各类型船舶同步建造。船用发动机年生产量180台左右,覆盖 LNG、LPG、甲醇、氨四种类型的双燃料发动机。恒力重工年产值将突破700亿元。
恒力重工的快速崛起,既是“恒力速度”的生动诠释,也是中国船舶工业迈向高质量和绿色转型的鲜明缩影。通过持续深耕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和国际化创新,恒力重工正不断重塑中国造船业的发展路径与全球竞争格局。随着“恒力力量”的持续汇聚,它不仅推动中国向造船强国坚实迈进,更将为全球航运绿色低碳转型注入强劲的“中国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