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西部!我国新造船基地加速成型

建设中的青年枢纽 来源:广西云-广西日报 记者 周军/摄

9月8日,在平陆运河青年枢纽输水廊道实现全面封顶的同一天,广西壮族自治区又一个绿色船舶制造项目——广西藤县绿通先锋船舶制造有限公司液化天然气(LNG)新能源动力船舶制造项目完成备案审核并备案。

自3月24日广西区工业和信息化厅起草的《广西平陆运河先进制造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发展规划》)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以来,平陆运河的基建推进与政策引导形成“双轮驱动”,激活广西船舶工业的转型动能,《发展规划》中设想的“西江流域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已从蓝图加速走向现实。

运河通航重塑需求 绿色智能成主流

平陆运河打破了广西“临海不通江,有江难入海”的地理“桎梏”,也直接重塑了广西船舶制造的“需求逻辑”:传统小吨位、高污染船型逐步被市场淘汰,以LNG动力船舶、电动船舶为代表的绿色智能船型逐步成为市场主流。

平陆运河5000吨级示范船开工 来源:北部湾港集团微信公众号

广西西江重工有限责任公司的经营数据最具说服力。今年1~7月,该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09.44%,净利润同比增长173.79%,截至7月已累计承接整船建造项目达47艘。订单中尤其引人注目的,正是4月17日中标的广西兴桂船运有限公司平陆运河相当于A级航区5000吨级示范船整船采购项目。该批示范船采用LNG燃料动力系统,相较传统柴油动力船舶,年运营可减排二氧化碳23%、硫化物99%、氮氧化物92%、颗粒物99%,碳强度指标达内河船舶第二阶段标准,每年可节约运营成本达100万元。这一“环保+经济”的双重优势,不仅凸显了绿色船舶的市场竞争力,更为广西内河航运树立了新的技术范本。该项目已于6月6日开工,预计2026年4月底前下水试运行。

市场需求的转变带来发展新动能。6月19日,广西桂平市宏信船舶修造有限公司与广东清远利航运输有限公司达成金额为1.38亿元的合作,建造首批10艘LNG新能源集装箱船;6月底,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旗下中船广西公司承接广西首艘电动货船设计项目,融合“绿色智能西江船舶关键技术研究及工程示范”核心成果,首次在广西内河船舶应用“风能+太阳能+储能”协同供能模式,实现全生命周期零排放,续航能力提升30%以上。从LNG动力到纯电驱动,从单一燃料替代到多能协同,多个绿色船舶项目的启动,为广西内河航运迈入“零碳运输”新时代拉开了序幕。

智能技术的应用也成为了新项目的标配。西江重工建造的5000吨级示范船配备视频监控系统、船岸数据一体化调度平台和智能能效系统,具有中国船级社(CCS)智能航行(N)和智能能效(E)两个智能符号,首次在西江实现智能机舱、船载数据集成平台及智能能效的应用。更重要的是,该船的智能设计将成为北部湾港集团“船舶—港口—船闸”协同的一体化智能航运示范,推动船舶从“单一运输工具”向“航运数据节点”转变。

“内河+沿海”协同 产业布局多点开花

面对绿色智能船舶的爆发式需求,广西各地正加速调整产能布局,一批新船厂、新项目密集落地,形成“西江内河集群+北部湾沿海基地”协同发展的格局,这或将彻底改变过去广西船舶制造“散、小、弱”的局面。

西江沿岸的“船舶制造走廊”初见端倪。以藤县为例,9月8日完成备案的广西藤县绿通先锋LNG船舶项目,是当地今年落地的又一新能源船舶项目——此前不久的8月20日,藤县新工船舶制造有限公司的LNG新能源动力船舶项目已通过备案。两个项目的接连落地,背后是藤县对梧州市“西江内河物流总枢纽”区位优势的深度挖掘:依托西江航道优势,聚焦新能源内河船舶制造,打造西江流域新能源船舶产业集群。同样位于西江沿岸的贵港市,也在加快补位:9月5日,成立仅1天的广西锦和船舶修造有限公司完成了船舶修造项目备案,业务覆盖金属船舶制造、修理、改装全链条,将进一步完善贵港“造船+修船+改装”的产业链闭环。此外,南宁市也在新能源船舶领域发力,8月4日南宁智行新能源船舶智造基地项目通过备案,进一步丰富了广西船舶制造的“区域协同矩阵”。

北部湾畔的船舶修造及海工装备制造重点产业园区则瞄准高端化。8月25日,总投资14.8亿元的北海市万海船艇项目面向全国公开招标,计划建设三条生产线,达产后可年产2000艘新能源智慧船艇、20艘中大型铝合金船舶及100艘高速快艇。该项目将显著提升广西在高性能船舶领域的制造能力。

“全链赋能”政策引领产业链协同

船舶工业的绿色智能转型,离不开上下游配套产业的支撑。广西船舶制造正从单一造船向全产业链布局升级,产业链上游的船舶配套产业加快发力,今年产业链上游的多个项目取得突破。

完成表面预处理的船板

船板外销发车 来源:柳钢集团微信公众号

在船用钢方面,广西柳州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将海洋及船舶用钢作为“四个百万吨”产品升级工程推动的钢材品种之一,其3800毫米宽厚板生产线正式挺进船板领域,3月获得CCS船用钢板工厂认可证书后,包括CCSA及CCSAH36两种船板牌号的首批船板在4月下旬就完成生产及订单交付,总量超1400吨,规格涵盖厚度8~22.5毫米,宽度2000~3000毫米,基本覆盖市场主流需求。8月,该公司又成功完成首批预处理船板订单生产,该批次产品包括4种船板牌号,规格涵盖厚度10~34毫米,宽度2000~3050毫米,船板表面光洁度稳定,一次检验合格率达到100%。“本土配套”毫无疑问将降低供应链成本,缩短配套材料交付周期,为本地船舶项目的快速推进提供保障。

平陆运河示范船搭载的玉柴LNG单一燃料主机YC6TFN燃气发动机 来源:玉柴集团微信公众号

而在船舶的“心脏”——主机领域,作为广西的老牌企业,玉柴集团在船舶配套领域同样不遗余力。该集团旗下的广西玉柴船电动力有限公司在船舶主机配套方面不断开拓绿色燃料应用场景,产品功率覆盖2.8千瓦~4200千瓦,YC6CAXN系列单一气体燃料发动机等新产品先后通过船级社认证。据悉,平陆运河5000吨级示范船配套的正是玉柴系列船舶动力产品。今年5月,玉柴发布公告称,将与玉柴船电共同出资设立玉柴机组公司,开展发电机组组装、测试及售后服务,这将进一步完善配套链条,强化广西船舶机电配套的“自主能力”。

平陆运河的建设不仅改变了广西的地理区位条件,更重塑了区域产业竞争格局。随着一批重点项目的落地建设和产业链的不断完善,广西船舶制造产业正加速向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转型,产业链也加快向上下游延伸。可以期待,一个更加成熟的现代船舶制造体系的建立,将为西部陆海新通道和低碳运输走廊建设提供坚实支撑,推动平陆运河经济带形成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

文章来源:国际船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