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船联动!15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交付

11月15日,青岛国信集团投资建设、青岛北海造船承建的15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2-2”正式交付运营,命名为“鲁即渔养60618”。

从全球首艘养殖工船“国信1号”启航破局,到2.0版养殖工船“2-1”迭代创新,再到“国信1号2-2”交付入列,“三船联动”标志着中国深远海养殖工船迈入智能化、标准化、产业化运营新阶段。

青岛国信集团深刻把握海洋强国战略内涵,勇担引领现代海洋城市建设使命担当。“国信1号”系列养殖工船的投运与体系化发展,是践行青岛市委、市政府关于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决策部署的关键落子。“工船养殖”为打造“蓝色粮仓”提供引擎动能,强力牵引上游饲料加工、海工装备、智能系统、高端新材料,下游冷链物流与大众消费等全产业链协同升级与集群发展,为青岛抢占全球深远海工业化养殖战略制高点提供坚实支撑与实践范本。

“国信1号2-2”全长244.9米,排水量15万吨,养殖水体近10万立方米,设置15个标准养殖舱以及多个环形跑道池、养殖试验池。投饲、加工、深层取水、成鱼出舱四大系统实现深度升级,并将首次开展鲑鳟鱼工船全年连续养殖试验,构建“苗种选育-养殖生产-精深加工-品牌营销”的全产业链陆海联动发展新模式,依托成鱼养殖及大规格苗种供给能力,有望弥补我国鲑鳟鱼产业发展短板并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作为开路先锋,青岛国信集团“国信1号”养殖工船已稳定运营超过1200天,累计航行近19000海里,产值突破3亿元。船载养殖舱内流速、溶解氧、水深等关键环境参数全程受控,躲避台风赤潮等灾害30余次,全船整体机械化率达90%以上,自动化水平提升45%,养殖决策智能化替代率达30%,安全性和船载舱养模式得到验证。

与此同时,从育苗到销售的全流程实现标准化、常态化运行。工船大黄鱼实现全年持续供应,其出品的“国信水产·裕鲜舫”深海野游大黄鱼广受认可,入选山东高端品牌培育名单,荣获国家级“特质农品”“名特优新”等称号,并获得ASC、HACCP等多项国际认证。销售规模持续扩大,构建起流通餐饮、零售、礼赠及出口一体化的全渠道体系,成功打通从深远海养殖到高端消费市场的完整通路。国信大黄鱼成为高品质海鲜的代表,走向更多消费者餐桌。2025年以来,零售业务同比增长68%。销售网络覆盖全国23个省市及美、加、韩、新加坡等国,出口额同比增长100%。

在实现船队化运营的同时,青岛国信集团同步推进体系化建设,推动我国深远海进入标准化、智能化、创新化新阶段。

在标准化建设方面,团队系统编制《多品种工船养殖工艺手册》,创新推行“两个30天”标准化养殖管理模式,实现鱼苗入舱30日累计死亡率降低近50%,在养舱成活率稳定在90%以上,优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设定指标。

在智能化建设方面,联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等机构,研发并应用6套舱养智能装备,构建“陆海协同、船船联动”的智慧养殖中枢,大幅提升养殖精准度与运营效率。

在创新体系构建方面,围绕产业需求,国信集团牵头并参与国家级课题3项、省级课题11项,形成60余项自主研发成果,建成14个创新平台,累计获得相关知识产权102项,构建起以应用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体系。

随着“国信1号2-2”养殖工船正式交付,青岛国信集团建构起以三艘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国信1号2-1”、“国信1号2-2”为核心的“三船联动”产业化运营格局。这标志着中国深远海养殖业实现了单船试验到多船协同运营的战略跨越,预计年总产能将突破万吨,可稳定供应大黄鱼、大西洋鲑、黄条鰤等高价值鱼品。

立足“三船联动”新起点,青岛国信集团联合崂山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国海洋大学等十余家权威机构,共建“深蓝渔业产业研究院”等跨领域创新联合体,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研发更多适合深远海环境的优质养殖品种。持续聚焦“大黄鱼”“大西洋鲑”“罗非鱼”核心品类,致力于将其打造为全国领先的水产品牌,并通过产业链协同,全面带动苗种、饲料到精深加工、冷链物流的整体升级与集群发展。全面提升中国优质蛋白的供给保障能力,推动传统渔业向现代化、体系化、智能化方向转型,为建设海洋强国贡献出坚实的“国信方案”与“青岛力量”。

文章来源:国际船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