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产业链联通全球!中远海特日增三条班轮新航线助推出海

三条新航线都能服务于“中国制造”的“出海”需求,但“中国制造”并不等同于“中国人制造”,只不过全球企业都能在中国找到更具性价比的供应链解决方案

11月11日,中国特种运输“国家队”中远海特发布三条始发于苏州的班轮新航线,分别驶向东南亚、波斯湾和西北欧三个区域。每一条航线背后都凸显了中国与相关区域间的产业发展特点,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在中远海特班轮航线追求快速、确定的背后,更是凸显了“中国制造”对运输能力的“优化统筹”。特种运输班轮化,正是对“传统的零散船期难以满足客户项目进度的刚性要求”的积极回应,可有效推动特种运输行业的系统性变革。

一日三线齐发:服务“中国制造”

“中国制造”出去,欧洲原料进来

此次中远海特推出的三条新航线分别是东南亚重吊班轮、波斯湾班轮以及西北欧班轮。

东南亚重吊班轮以半月班运营,服务覆盖西太平洋和澳大利亚新西兰区域,依托9000~62000DWT、吊装能力最高达700吨的重吊船队,从中国青岛、苏州、东莞等港口出发,直达泰国林查班、新加坡、印尼雅加达等东南亚主要港口,主要承运风电项目、高铁机车、工程车辆、特种柜及重大件设备、钢结构等货物。

波斯湾班轮链通中国主要装港与波斯湾区域核心卸港,在中国以苏州港、青岛港为核心,每月固定“两班+”,通过“一港装一港卸”模式,实现20天左右直达沙特达曼、阿联酋杰贝阿里等波斯湾核心港口,并通过优先靠泊协议和绿色通关通道为新能源设备、工程项目物资提供高效稳定的“门到门”服务。

西北欧班轮则打造双向快速通道,实现亚洲与西北欧之间的双向直达。去程从中国苏州太仓港、河北秦皇岛港等核心港口出发,直达比利时安特卫普港、荷兰鹿特丹港、德国库克斯港等西北欧基本港;回程从芬兰凯米港、科特卡港及上述欧洲基本港出发,直达中国青岛港和常熟港,最快35天抵达。依托“天”字号、“福”字号、68K纸浆船、大III系列重吊船等先进船型,去程主要承运钢材、吨袋、钢结构、设备、新能源车、储能柜、风电等货物,回程主要承运纸浆、精矿和粮食,提供双周班服务,可显著提升亚洲与西北欧之间的物流时效。

不出意外,三条新航线都服务于“中国制造”的“出海”需求,但其中唯一实现“重去重回”的是西北欧班轮。可仔细看回程货,会发现从传统的欧洲制造中心运回中国的却是纸浆、精矿和粮食等原材料,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中心的地位或可见一斑。

上述三条新航线的始发核心港之所以落地苏州,正是因为其是中国制造重地。就拿一向被视为企业界“清北生”(万里挑一)的上市企业来说,根据苏州市委金融办发布的最新数据,苏州目前累计拥有上市企业281家,境内A股227家(全国第5),科创板57家(仅次于上海、北京);2025年年内新增境内外上市企业16家,其中境内A股9家,数量居全国首位。

另据苏州港介绍,当前苏州港近洋航线已基本实现东北亚、东南亚核心港口全覆盖,并正不断提升南美秘鲁(钱凯港)、巴西、智利以及北非等航线的服务水平,逐步构建起横贯东西、通江达海、覆盖近远洋、链接江海河的航运物流体系,为苏州及周边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提供重要支撑。其中,中远海特与苏州港的合作成果斐然。2025年4月,中远海特苏州公司成立,开启深耕长江、布局全球的新征程。9月,中远海特南美西直达快航班轮开通,构建起苏州与钱凯及南美大陆的固定班轮通道。

“中国制造”产业链联通全球,发展机遇全球共享

当然,“中国制造”并不等同于“中国人制造”。包括德国在内的传统欧洲制造强国或许并未失去制造优势,只是其在中国找到了包括中远海特在内的更具性价比的供应链解决方案提供者——中国的供应链是全球公共产品,从而使“德国制造”等成为“中国制造”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比如,德国企业在太仓“扎堆”。太仓市政府官网显示,自从1993年首家德资企业克恩-里伯斯落户太仓以来,截至2025年4月底德企总数已突破550家,其中“隐形冠军”企业60余家,德国十大机床企业中的6家落户太仓。太仓规模最大的德企舍弗勒集团就是其中代表。在此次新航线发布会上,与中远海特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的就有太仓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欧商投资企业协会。

优化统筹运能:特种运输班轮化

这三条新航线的发布,意味着中远海特将其班轮系列产品从5条扩容至8条,形成了更为完善的全球服务网络。该公司表示,凭借稳定周班、高效直达的服务,此前已成功运营的东南非直达快航、南美东金砖快航、南美西钱凯快航、地中海班轮、红海班轮等5条班轮航线已成为链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和国际经济重点区域的重要桥梁。

据介绍,作为“航运国家队”,中远海特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2年来已累计承运沿线货量近1.2亿计费吨。其中,2025年前10月完成2094.6万计费吨,同比增长67.4%,成为航运业助力“一带一路”建设的先行者与排头兵。

成绩的背后,是中远海特与客户之间齐心协力的磨合与探索。比如将件杂货运输班轮化,中远海特表示:“中远海特船队运输的货物很多直接对接基建、能源项目,如风电设备、高铁机车、工程车辆等,客户对于这些重大件货物在运输时效、安全性和定制化等方面有极高的物流需求。我们洞察到客户在实际业务中普遍面临船期不稳、特殊货物运输风险高、多货种统筹难等痛点,特别是传统的零散船期难以满足客户项目进度的刚性要求。我们推出的‘一带一路’系列班轮服务,包括此次发布的三条新航线,能够将不确定的船期变为可预期的、稳定、高效的物流保障,主动服务、精准对接客户的项目节奏。同时,中远海特推进的件杂货运输班轮化打破了业内通行做法,有力推动行业的创新性发展。”

特种运输班轮化需要满足多种条件。中远海特表示,为了让“一带一路”系列班轮服务拥有更快捷的运抵时间、更密集的发运频次、更经济的物流成本以及更安全可靠的货运服务,中远海特正在打造“航线+”“产品+”“通道+”“智能+”矩阵,可谓一手抓客户,一手为客户优化统筹运能。

“航线+”——中远海特拥有规模和综合实力居世界前列的特种运输船队,是全球唯一具备北极和南极两个极地航线成功运营经验的航运企业。该公司船舶航行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600多个港口之间,在欧洲航线、美洲航线、非洲航线、泛印度洋航线、泛太平洋航线上已形成较强优势,并积极开拓大西洋、澳大利亚/新西兰等新航线。

中远海特仍在已有基础上持续织密网络,拓展服务版图。该公司表示,要系统性地构建起连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覆盖广泛、便利通达的海上运输网络。

“产品+”——聚焦专业优势,打造“全能”方案。依托新能源、先进制造、大宗商品等重点货源,中远海特积极发挥多船型组合与专业化运营优势,为客户量身定制不同船型组合的整体解决方案。通过提升服务水平、延展服务链条,推动服务全过程标准化、规范化、可视化,中远海特已形成风电、工程机械、商品车、纸浆等一系列产品的全链服务方案,推动包括“新三样”在内的大量先进制造走向全球,助力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快速提质升级。

“通道+”——强化节点布局,提升端到端交付能力。从中国的张家港、太仓、青岛等重要基本港、专属泊位以及专用堆场建设,到海外的秘鲁钱凯、巴西塞佩提巴(SEPETIBA)、马来西亚巴生、希腊比雷埃夫斯等战略性关键节点的整车仓储堆场、新车交付前全面检查(PDI)服务中心、汽车/纸浆分拨中心的投入,中远海特通过围绕全球产业布局完善供应链节点建设,全力做强前后端配送等优质的地面延伸服务,以高附加值、高效率的服务特性与强大的通道能力拓展客户供应链价值,真正实现地域、领域与模式的一体化。

“智能+”——坚持创新驱动,夯实数智化转型根基。围绕特种运输业务特性,中远海特深入打造货物运输全链智能化能力。配载领域,率先在行业内推出纸浆、框架箱、工业模块、风电、工程车、汽车六大核心货种的智能配载系统;积极推动货运运输全链智能化;同时,聚焦新能源、新材料,加快融合人工智能培育新质生产力,积极推动特种运输行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迈进,全面提升从订舱到交付的全链条服务能力。

对运能的优化统筹,使中远海特赢得众多客户的认可。在发布会上,中远海特也与沙钢物流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沙钢物流总经理宋建中在致辞中表示:“物流作为链接生产与市场的桥梁,其效率与成本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竞争力。沙钢集团与中远海特的合作可谓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期待与中远海特在信息共享、资源整合等多方面深度合作。”

文章来源:国际船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