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余标签带惹祸!官方调查揭秘“Dali”轮撞桥真相

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NTSB)周二披露,导致集装箱船“Dali”轮在2024年3月撞毁巴尔的摩弗朗西斯·斯科特·基大桥(以下简称“巴尔的摩大桥”)并造成6名工人死亡的根本原因,竟是一根信号线外侧多余的标签带。

调查显示,这条标签带阻碍了信号线完全插入固定弹簧夹闸,造成接触不良,最终引发全船电力系统的黑障。在船舶离开巴尔的摩港时,电路瞬间断开,导致高压断路器意外跳闸,触发一系列连锁反应,让轮机和操舵系统同时瘫痪。

NTSB主席 Jennifer Homendy 形容道:“‘Dali’轮的体量接近埃菲尔铁塔,而其电线布设长达数英里,连接点数以千计。要找出这根问题电线,就像要在埃菲尔铁塔上找一颗松动的铆钉一样。”

2024年3月26日当地时间凌晨1时29分,“Dali”轮首次关键设备断电导致舵机泵、燃油冲洗泵以及主机冷却水泵。失去动力后,船舶船首迅速偏向巴尔的摩大桥17号桥墩。尽管引航员与驾驶台团队试图修正航向,但在完全失去推进和舵效的情况下,他们的操作毫无效果。

“Dali”轮最终撞上大桥中央跨度的南侧桥墩,大量桥体结构坠入河中,部分桥面、桁架落在“Dali”轮船艏及最前排舱位上。7名道路维修人员中有6人遇难,1人重伤生还,另有一名检查员成功逃生。船上23名船员中仅1人受轻伤。

NTSB认定事故主要原因是“由接线标签带安装不当导致的信号线松动,使其接触不良,进而导致关键时刻全船失去电力、推进和操舵。”报告同时指出,大桥事故之所以造成惨烈后果,是因为大桥缺乏防撞保护结构;若马里兰运输管理局(MDTA)按 AASHTO 建议开展脆弱性评估,本可采取相应防护措施。此外,未能及时向桥面作业人员发出撤离警告,也进一步导致人员伤亡。

调查还揭露了其他安全隐患。船舶主机设计为在冷却水压力低时自动停机——虽然符合当年的船级规则,但在冷却泵失效后反而使船处于更危险境地;而本用于冲洗的泵被长期替代为柴油发电机燃油泵,缺乏冗余。在 Homendy 看来:“与几乎所有事故一样,这起悲剧完全可以避免。若能落实NTSB的建议,类似事件就不会再次发生。”

调查显示,如果“Dali”轮在预防性维护中采用红外热成像检查高压配电柜,完全可能提前发现该松动线缆。

此外,大桥本身的抗撞能力不足也加剧了事故后果。1977年建成的 巴尔的摩大桥面对的是如今体量远大于当年的船舶——“Dali”轮的长度是1980年曾轻微撞击同一座桥的“Blue Nagoya”轮的十倍。

NTSB 将此次事故视为全国性警示,已向全美30座跨航道主要桥梁的业主发函,要求评估其结构对于现代大型船舶的撞击脆弱性,并制定风险削减方案,包括挡船结构、加固工程、交通控制及警示系统等。此次大桥坍塌被定位为美国海事体系中所有老旧桥梁的“警钟”,而非孤立事件。

值得庆幸的是,引航员、岸基调度和 MDTA 在事故发生前迅速封闭桥梁交通,避免更大规模伤亡。

“Dali”轮船体损毁估算超过1,800万美元,货损仍待评估;巴尔的摩大桥重建费用预计高达43亿至52亿美元,工期可能延至2030年底。此前每日约3.4万辆车辆通过巴尔的摩大桥,如今不得不绕行,其中包括所有无法通过巴尔的摩隧道的危化品运输车辆。

船东 Grace Ocean 与管理方 Synergy Marine Group 在声明中表示,将与技术团队和律师共同详细审阅NTSB结论。为协助调查,“Dali”轮的8名船员一直滞留美国,目前已有4人获准于12月探亲。

文章来源:国际船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