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创漂浮式动力定位网箱型工船交付

11月19日,天海防务全资子公司江苏大津重工有限公司为湛江湾实验室建造的全球首创漂浮式动力定位网箱型工船“湛江湾一号”在湛江湾正式交付。各级领导与专家代表共同出席,见证这一海洋养殖装备领域的重要里程碑。

天海防务总裁占金锋代表建造方致辞表示,“湛江湾一号”的成功交付,是践行“树立大食物观”“向海洋要食物”重要理念的生动实践。作为天海防务的核心制造平台,大津重工依托“四基地一配套两中心”产业布局,在海洋牧场装备领域深耕细作、积淀深厚。此次与湛江湾实验室深度合作,助力实现“把实验室论文写在大海上”的初心使命。

项目推进中,双方以“主动沟通+深度协作”破解三大核心技术难题:一是攻克特殊水文环境下的网衣设计与适配难题。 针对湛江海域复杂的海洋条件,项目团队携实测数据与供应商开展多轮联合论证,通过系列样品测试,最终定制出抗拉伸、耐腐蚀及抗风浪性能优异的专用网衣方案。二是实现多源智能子系统的深度融合与集成。 面对来自不同供应商的子系统在接口、数据与运行节奏上的兼容挑战,团队组织各方驻场协作,通过精细梳理联动关系、优化核心程序逻辑,确保整套智能化养殖系统的高效无缝衔接。三是完成鱼群监测系统的首次集成与精准布设。团队从技术图纸消化入手,联合设计院与设备厂家反复推演,通过船上实地测量与定位,实现所有传感器的精准安装与系统稳定投用。

作为全球首创工船与网箱一体化融合设计的养殖平台,“湛江湾一号”(船号为 “粤坡渔养 90001”)由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湛江)自主研发,江苏大津重工有限公司承建,以五大创新突破开创集约化、智能化、绿色化养殖新范式。

“湛江湾一号”总长154米、宽44米,型深24.25米,最大养殖吃水20米,养殖水体80000立方米,相当于32个标准游泳池的水量,能同时养殖多种鱼类,可年产鮸鱼、金枪鱼等名贵鱼类2000吨,能实现多品种同步养殖。其核心创新亮点显著:

养殖空间拓展创新:突破水深限制,实现全海域灵活择址养殖,打破近岸空间束缚,释放深海养殖潜力。

安全防护技术创新:搭载动力定位与自主航行系统,构建主动避灾体系,可智能规避台风等灾害,彻底改变传统养殖被动抗险局面。

规模与效率提升创新:打造8万立方米集约化养殖空间,设12个独立养殖区,年产能达2000吨;结合全流程智慧管控,实现精准养殖,降本提效提质。

产业运营模式创新:构建梯度化养殖布局,科学规划海域资源;依托空天地海立体通信网络,搭建岸海一体智慧物联平台,推动产业现代化转型。

绿色生态发展创新:以光伏板与垂直轴风机构成的风光清洁能源驱动低碳运营,搭配HPDE全通透网衣系统实现海水高效交换;远离近岸污染区,借自然净化降病害,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

交付仪式上,大津重工向湛江湾实验室郑重交付“湛江湾一号”钥匙,标志着这座“海上移动牧场”正式“安家”深蓝;中国船级社颁发海上移动平台入级证书;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交付装备和生物物资保单;国家开发银行、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向海洋牧场公司颁发授信牌匾,共同为项目运营保驾护航。

据了解,“湛江湾一号”为柱稳式桁架平台和船型首尾相结合的海上养殖装备,主体结构为全焊接,带有艏楼、驾驶室、生活楼、艉楼、直立形船艏和方形船艉。平台艉部配置两台全回转舵桨装置,艏部配置两台侧向推进装置,采取全电力推进系统、漂浮式动力定位系统及临时锚泊系统,使用漂浮式动力定位系统实现定域就位养殖,在环境条件不满足养殖条件的情况下可使用平台推进系统实现转场养殖或紧急避台。平台将主要用于试验养殖金鲳鱼、章红鱼、金枪鱼等大洋性鱼类。

针对深海养殖海域工作环境的特殊要求,该平台通过多能互补能源自供给智能化管理机制,提出南海全域化的“以静为主,动静结合”渔业养殖模式,开展“海上半潜养殖、漂浮动力定位、自主航行避台、绿色能源供给、人员居住舒适、系统功能智能”的养殖试验研究,打造常态化漂浮式动力定位的海上综合试验平台,打破南海渔业养殖区域受水深的制约,引领海洋渔业养殖产业走向深远海。

交付后,“湛江湾一号”即将扬帆南海,与已投用的“恒燚1号”等养殖平台协同联动,共同构筑蛋白丰富的“海上粮仓”,为中国渔业转型升级和南海资源可持续开发注入强劲动能。大津重工将以此为新起点,持续深耕高端海洋装备领域,为国家粮食安全与海洋强国战略贡献更多“大津智造”力量。

 

文章来源:国际船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