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在全球新船订单下滑以及本土资源紧张的形势下,韩国造船业加快全球化布局拓展发展空间,同时利用中美博弈升级之机抢占部分船型订单,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与中国的市场份额差距。同时,韩国船企加力推进AI赋能和数字化转型,大力开展LNG船和液氢运输船关键技术攻关,强化自主可控创新能力,布局高端前沿领域,力图以技术为核心塑造新的竞争优势。
01.借中美博弈之机抢夺市场,订单外包提升交付优势
韩国船企推进订单外包,并凭借美国“301调查”的“反射利益”,夺回了部分市场份额。根据克拉克森统计数据,2025年1–10月,以修正总吨计,韩国船企新船订单量约占全球的21.3%,尽管仍远远落后于中国船企的59.1%,但与去年同期相比,与中国的市场份额差距已从51个百分点缩小至不到38个百分点。韩国船企近年持续采取“选择性接单”策略,刻意控制接单量并专注高价船订单,曾一度导致其全球市场份额与中国的差距不断拉大。但为了重夺市场,韩国船企不断提升生产效率,并采取将部分订单外包给本土和海外船厂等措施,在实现成本压降的同时能够更多承接订单,叠加美国“301调查”影响,部分缩小了与中国的市场份额差距。其中,三星重工把部分油船整船建造委托给HSG成东造船和越南船舶机械工业公司,HD现代也将部分中型原油船外包到HD现代重工菲律宾造船厂,并投资提升HD现代越南产能,韩国船企如今能向船东提供更具竞争力的交付周期,也受到船东青睐。

图1. 2016-2025年1-10月新船订单量市场份额(CGT计)数据来源:克拉克森,中国船舶集团经济研究中心。
02.策略坚持带来丰厚回报,高价值订单保障大幅盈利
面对订单总量上的劣势,韩国船企凭借高附加值订单实现收益提升。2025年第三季度,得益于LNG船等高价值订单大量反映在业绩中,韩国三大船企HD韩国造船海洋、韩华海洋、三星重工的营业利润同比分别增长164.5%、1032.0%、98.6%,合计营业利润超过1.5万亿韩元(约合81.1亿人民币),同比增长约3倍。同时,高附加值订单的增长直接带动了韩国造船业出口业绩的改善,今年1-10月韩国船舶出口额达270亿美元,同比增长32.9%。目前HD韩国造船海洋的LNG船销售占比高达70%,韩华海洋也达到60%。同时,LNG动力、甲醇动力等绿色环保船订单显著上升,已经成为韩国船企新订单的重要来源。韩国业界普遍认为这种以高附加值船型为牵引的造船景气周期有望持续,未来仍将坚持“选择性接单”策略。

表1 韩国三大船企2025年三季度经营业绩(亿人民币)数据来源:韩国三大船企企业财报,中国船舶集团经济研究中心整理。
03.海外扩张重塑产业版图,多点布局缓解资源瓶颈
韩国三大船企通过收购、合资、租赁等多元方式加速海外扩张,在美国、中国、东南亚(越南、菲律宾、新加坡)、南亚(印度)、澳洲(澳大利亚)、南美(巴西)、非洲(摩洛哥)等国家和地区加强全球产业链网络布局,不仅缓解了韩国本土土地和劳动力资源受限的瓶颈,也使其能够更贴近海外客户需求、分散经营风险,具体来看:
HD现代通过多点开花,将先进造船技术力输出海外,实现产能扩张与当地合作共赢。在美国与美国船东Edison Chouest Offshore(ECO)公司合作建造LNG船,并携手德国西门子协助美国造船业现代化升级;在越南追加投资、升级造船基地并收购斗山能源越南子公司作为独立LNG液货舱制造基地;在菲律宾租赁苏比克船厂打造综合海洋产业园区;与印度科钦造船厂开展技术合作;并积极竞标摩洛哥卡萨布兰卡船厂的运营权。
韩华海洋通过一系列并购和投资在军用舰艇和海工装备领域同步发力,拥有跨区域、多基地的生产能力。正式收购美国费城造船厂,计划将其年产能提升至建造10艘大型LNG船,并将3D打印技术植入该船厂;收购新加坡海工企业精砺控股(Dyna-Mac);洽谈收购澳大利亚军工造船企业Austal;并谋划在巴西建立造船基地。
三星重工将自身技术与海外资源结合,加快进军北美和东南亚市场。将油船建造任务部分外包至中国、越南等国,并与当地船企合作建造,以降低成本并快速交付;与美国维戈尔海事集团(Vigor Marine Group)签署MOU,在美国舰艇MRO、船厂现代化改造和联合造船等领域开展合作;与韩华海洋旗下DSEC公司合作推进美国船厂升级改造;携手印度最大船企Swan Defence & Heavy Industries开展合作,希望在快速成长的印度市场建立生产基地,分阶段扩大业务范围。
04.韩美合作框架项目驱动,韩国全面加码美国市场
韩国政府与企业合力推进“韩美造船业合作框架(MASGA)”落地,韩国将韩美造船业合作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通过顶层设计和资金支持形成合力。政府层面,通过韩美贸易协议设立规模达1500亿美元的专项基金,占其对美总投资的43%,涵盖船厂建设、人才培养、舰船建造与MRO(维护、修理与大修)等领域。2025年8月,韩国总统李在明在美国访问期间表示,在制造业和造船领域,韩国是美国最佳的、唯一的合作伙伴。在美国华盛顿举行的韩美商务圆桌会议上,两国企业共签署11份谅解备忘录和合作协议,涵盖造船、核能、能源和航空等战略产业领域。企业层面,MASGA成为韩国三大船企在美布局的重要推力,HD现代、韩华海洋和三星重工已联合成立“韩美造船合作工作组”。其中,韩华海洋与美合作最为积极,包括在美设立子公司、收购美船厂和LNG出口商、通过母公司向美国船厂投放LNG船订单、为美海军提供舰船MRO服务、在“301调查”听证会上公开挺美等;HD现代推进在技术援助、船厂现代化改造、强化配套供应链、LNG双燃料集装箱船合作建造、无人水面舰艇联合开发、舰艇新造维修运营、人才培养等方面与美合作;三星重工与美国船企Vigor Marine Group签署战略伙伴关系协议,在美国海军MRO项目、船厂现代化改造和联合造船等领域开展合作。
韩美合作正在形成从资本、技术到产能、人才的深度融合格局,范围覆盖军民两用的多个领域。军舰维修方面,韩华海洋和HD现代均已承接美国海军MRO项目,首次进入美军核心装备维修保障领域。产业升级方面,韩华海洋计划将费城船厂年产能提升至10艘大型LNG船;HD现代与ECO公司计划2028年前在美建造LNG双燃料集装箱船,扩大商船领域合作。技术合作方面,HD现代与美国亨廷顿·英格尔斯工业公司(HII)合作推进自动化、机器人、AI等数字造船厂技术;与美国安杜里尔公司(Anduril)签署无人水面舰艇联合开发备忘录;与美国核反应堆设计及开发工程公司泰拉能源(TerraPower)创始人兼董事长比尔·盖茨会晤,共商核供应链扩张及商业化合作事宜。人才培养方面,HD现代与首尔大学、密歇根大学开展合作,为美国培养造船工程师,为美国造船业提供人才支持。
05.全面拥抱AI和数字化,智能制造提升生产效率
中央政府力推并和产业界达成共识,使得韩国数字造船转型加速落地。韩国总统李在明上任伊始即将造船数字化纳入国家战略,韩国政府发布《造船业数字化转型路线图》,提出分阶段实现基于AI的工程管理、数字孪生设计、自主航行系统等造船全过程智能化,并在2025-2026年分三阶段推广智能船厂、AI质量检测和生产自动化设备。李在明强调:“造船业的数字化转型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要求韩国船企从设计、生产、质量、安全管理等全流程推进数字化,并指出“以AI为基础的竞争力来源于算法,而不是钢板”。
三大船企纷纷加大数字化基础设施和前沿技术投入,加快升级智能船厂建设。HD现代旗下船厂正加快引入AI工程自动化、AR(增强现实)质量检查、数字孪生设计等尖端技术,并将自主物流机器人、实时材料追踪系统投入商用,实现生产现场的智能化闭环。三星重工发布了行业首个设计-生产一体化自动化平台“S-EDP”,通过实现设计数据的集中管理和自动生成图纸/文件,大幅缩短设计周期,并计划2030年前将设计自动化率提升两倍以上。三星重工还在其巨济船厂启用综合管制中心,融合AI视觉识别、无人机巡检、智能头盔等技术,实现对造船厂安全和运营的全景实时监控,为传统劳动密集型造船业注入技术密集型基因。韩华海洋则打造混合智能船厂,将高精度测量调试技术与商船建造融合,在其巨济船厂建立综合数字生产控制系统,实现生产数据实时分析和设计联动,达成高效、绿色的造船流程。这些举措正将韩国船企的生产模式转向数据驱动,为效率提升和智能化转型提供了革命性手段。
各大船企全面布局造船机器人和自动化设备,进一步降低对人力的依赖、提高生产连续性。三星重工与韩国顶尖机器人公司Rainbow Robotics合作开发基于协作机器人的AI焊接机器人,并拓展至双臂机器人、四足机器人等“造船业特色机器人”,目前已研发应用了涵盖分段焊接、喷涂、LNG舱焊接、管道检查等90多种自动化设备和机器人。三星重工还建成了钢板切割车间无人化系统,并自2023年9月起实现24小时不间断生产运营。HD现代尾浦利用AI技术与8台工业机器人、2台自主移动机器人(AMR),成功实现吊耳板全天候无人自主制造,这是韩国造船界首次在关键部件生产上达到无人化水平。此外,HD现代三湖牵头承担了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的“高难度船舶分段生产工艺AI自主制造系统开发”项目,与本土协作机器人企业Neuromeka联合研发5轴轻量焊接机器人、四足自动行走机器人等一系列造船专用机器人,并引入AI视觉优化系统以自动检测缺陷、预测焊接质量。
06.加快推进技术突破,强化自主可控创新能力
着力攻克低温LNG液货舱系统,力图打破长期被欧洲垄断的技术瓶颈。长期以来,全球大型LNG船的液货舱围护系统技术受制于法国GTT公司,为扭转这一局面,今年8月韩国政府发布的“五年经济增长战略”将国产LNG液货舱技术研发列为十五个“超级创新”先导项目之一,计划在2028年前建造2艘配备国产液货舱的LNG运输船。企业层面,三星重工于今年率先将自主研发的韩国型LNG液货舱系统“KC-2”成功应用于商用大型LNG船,开启了“韩国型液货舱时代”。若搭载“KC-2”技术的LNG船能够稳定运营,韩国船企有望节省大部分付给GTT的专利使用费,这意味着韩国有望摆脱对海外技术的依赖、打破技术从属地位,从而进一步降低建造成本、提高订单利润率。同时,HD现代重工正依托木浦大学的超低温系统研究中心,对第二代国产液货舱“KC-2”开展实证测试,最新测试表明已可用于超大型船舶。此外,HD现代开始为自主低温液货舱技术打造品牌,今年5月申请注册了“iZ”商标,涵盖燃料罐、储罐建造及维护等30项产品与服务,将超低温液货舱相关技术品牌化。“iZ”中的“i”代表智能化(inelligent)、集成化(integrated)、物联网(IoT),而“Z”寓意“从A到Z全程负责”,体现其提供从液货舱设计建造到运营维护全生命周期综合解决方案的抱负。
不局限于LNG领域,韩国正努力在下一代清洁能源船舶技术上抢占先机。今年5月,韩国政府牵头组建了“液氢运输船民官联合推进团”,汇集101家产学研机构同步攻关43个课题,目标是在2027年前建成全球最大液氢运输船实证船,并于2025年投入555亿韩元(约3950万美元)专项资金支持研发。液氢船被视为未来高难度前沿领域,韩国希望通过集中力量攻关实现技术自主,为未来市场布局。由此可见,从LNG到氢能,韩国造船业正全方位突破关键技术垄断,为进一步提升竞争优势、实现长远发展夯实基础。
作者:王楚 陈柏全 屠佳樱